4 月多地网友吐槽线上预订酒店遇照骗,不符退房还被收违约金,法律约束难挡商家虚假宣传

游戏资讯 0 7

酒店“照骗”频发

最近,很多网民在网上吐槽,预订酒店时常常发现图片与实际有很大出入。就拿4月13日的《法治日报》报道的例子来说,有人花了一千元定了海景房,结果一进门,发现里面的照片全都是经过美化的。原本期待着愉快旅行的心情,却没想到遭遇了像“开盲盒”一样糟糕的体验,旅游的热情立刻熄灭了。

法律规制现状

我国对虚假宣传的法律规定较为严格。《广告法》明确禁止进行虚假或误导消费者的宣传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保障了消费者有权了解真实信息并作出选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商家往往以“艺术效果”为由,借助广角镜头和渲染图误导消费者视觉,甚至通过“图片仅供参考”的格式条款来推卸责任,导致消费者难以维权。

平台难辞其咎

在线旅游平台作为中介,在“照骗”事件中起着核心作用。首先,受利益驱动,它们常允许商家发布经过美化的房源照片,这些照片的点击率远超真实拍摄的照片。更有过之,部分平台还推出了“一键智能美化”功能,对“审核宣传内容”的规定毫不在意。再者,平台通过制定规则,将风险责任转嫁给了消费者。以酒店账户已存入房款为借口,拒绝退还预先支付的款项,导致消费者在争取自身权益的过程中遭遇诸多阻碍。

维权艰难重重

识破“照骗”后,消费者会发现维护自身权益的道路并不平坦。他们需要拍摄对比照片来证明问题,然后向专业机构申请鉴定,并且可能要经历数月的法律斗争。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最终选择放弃。更严重的是,有些商家和平台互相勾结,消费者的不满评价被隐瞒,投诉被故意推迟,甚至在退款时还被扣除费用,这让维权之路变得更加困难。

多方治理举措

要解决“照骗”问题,需建立跨部门协作的监管机制。法律层面,需确立判断“图片与实物不一致”的标准,并降低消费者举证的门槛。比如,北京、江苏等地法院已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商家需证明宣传内容的真实性,这一做法值得推广。在平台层面,应摒弃只追求流量的观念,建立“技术+制度”的双重防线。例如,运用人工智能手段识别图片过度处理,同时采取设置“冷静期”等策略。

行业规范方向

行业协会要主导制定网络酒店信息发布的规范。必须厘清图片编辑的规范、房型标注的误差范围等具体细节。随着消费者开始用多种方法验证酒店宣传的真实性,这起照片与实际不符的风波不仅暴露了部分商家的不道德行为,同时也对数字时代的信任体系构建带来了新的考验。为确保消费者所获与所见相符,需依赖法律执行的严谨性、行业规章的公开性,还有平台与酒店的自我约束。

在网上预订酒店时,很多人可能都遇到过图片和实际酒店不符的情况。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经历。同时,也请大家帮忙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关注并重视这个问题。

相关推荐: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