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网友控诉酒店照骗:预订海景房变渲染图,退房竟被索要违约金

游戏资讯 0 3

酒店“照骗”乱象频发

近期,四月期间,很多网友在网上抱怨,他们在在线预订酒店时遇到了图片与实际不符的问题。有些人花了几千元预订了海景房,可一进门,却发现房间里的照片都是经过美化的,和现实情况相差甚远。这样的经历让消费者的期待落空,旅游的热情也瞬间消失。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已经对消费者的体验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类现象在众多旅游城市并不罕见。原本期待入住舒适的酒店,开启愉快的旅程,却遭遇了类似打开未知盲盒的尴尬。消费者不得不面对与图片描述大相径庭的住宿条件,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旅行心情和体验。更有一些商家故意隐瞒房间的问题和不足,诱使消费者上当受骗。

法律规制现状与困境

我国对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定非常严格。依据《广告法》,任何虚假或误导性的宣传都是被明令禁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保障了消费者了解真相和自主选择的权利。然而,在酒店“照骗”这类情况里,商家常常以“艺术效果”为由,借助广角镜头和图像处理来误导顾客,接着又以“图片仅供参考”的说法来推卸责任。

消费者虽然掌握法律依据,但取证不易,维权过程漫长,这让法规难以得到切实执行。商家利用法律空子,即便消费者有理也难申诉。比如,消费者很难证明商家展示的图片与实物不符,而且搜集对比证据等环节也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在线旅游平台的责任缺失

在线旅游平台对于此类事件承担着责任。事实上,那些经过美化的房源图片点击量远大于真实拍摄的照片。一些平台为了追求利益,对商家上传的渲染图采取放任态度,甚至推出了“一键智能美化”功能。对这些平台来说,对宣传内容的审核要求仿佛不存在。

平台通过“订单无法取消”“高额违约金”等条款,将风险转嫁给了顾客。顾客退房时,平台常以各种理由拒绝协助退款,使得顾客维权变得艰难,不得不求助于法院。平台的角色由信息筛选者转变为误导消费者的推手。而且,部分平台在处理顾客投诉时态度消极,导致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消费者维权艰难

识破“照骗”后,消费者维护权益的路变得格外艰难。他们得自己拍下对比照片,寻求专业鉴定,还要经历漫长诉讼的拉锯战,许多人因此选择放弃。更让人失望的是,有些商家和平台竟然联手,消费者的不良评价被隐瞒,投诉被故意推迟,甚至退款时还被扣钱。

消费者在酒店遭遇虚假广告后,向平台进行了投诉。但平台却找各种理由推脱,导致处理过程一拖再拖。结果,消费者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赔偿,还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更有甚者,有些消费者在订单被强制取消后,不得不求助于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然而,漫长的诉讼过程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多方协同治理探索

解决“照骗”问题,各方需齐心协力。法律层面,需确立“图片与实物不符”的判断标准,并降低消费者取证门槛。比如,北京、江苏等地法院已实施“举证责任反转”措施,责令商家证明宣传的真实性,这种做法值得普遍采纳。

平台应放弃只重视吸引流量的做法,构建一个以技术和制度为支撑的防护机制。比如,运用AI技术来识别图片是否经过过度处理,并标记为“效果图”。另外,设置一个“冷静期”,入住后两小时内消费者可以无理由取消订单。再比如,采用第三方资金托管来降低退款时的纠纷。同时,行业协会也应制定相应的规范,明确图片修饰和房型标注的误差范围。一些在线旅游网站开始采用技术手段解决“照骗”问题,不过,要想有效应对,还需更多平台共同参与。

守护消费信任任重道远

线上酒店虚假宣传问题不只是商家道德层面的问题,还关乎数字时代信任体系的建立。这一事件对整个行业提出了警醒,若想保障消费者“所见即所得”,我们需依靠更健全的法律框架、更明确的行业准则,以及平台和酒店更强的自我管理意识。

多方合作至关重要,唯有如此,方能避免消费者成为“照骗”的受害者,重拾对在线酒店预订的信任。目前市场上诸多不规范的举动依旧屡见不鲜,若要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尚需一段漫长的努力过程。

在预订酒店时,你有没有碰到过图片展示与实际不符的问题?请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同时欢迎在评论区热烈讨论。

相关推荐: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