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网友控诉线上预订酒店遭遇照骗:海景房变渲染图,大床房不如沙发大

游戏资讯 0 6

酒店“照骗”乱象频发

最近,网上频繁出现有关在线预订酒店时遭遇“图片与实际不符”的投诉。据《法治日报》4月13日报道,有顾客花一千元预订了海景房,入住后却大失所望,发现房间实景与照片相差甚远。原来,那只是经过美化的照片。原本期待的美好旅行,最终却像拆开了一个令人失望的盲盒。这次经历严重打击了他们的旅游兴趣,许多人纷纷表示极度失望。

商家欺骗手段揭秘

商家开始玩弄所谓的“图片把戏”。他们以“艺术呈现”为名,使用广角和渲染等手法误导消费者的视觉感受。同时,他们还利用“图片仅供参考”的条款来规避责任,使得消费者难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广告法》中关于禁止虚假或误导性宣传的规定,还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保护。

平台难辞其咎

此事与旅游网站的责任密切相关。实际上,经过美化的房屋图片点击量远高于未修饰的图片。部分网站在利益驱动下,对商家上传的美化图片持宽容态度,甚至推出“一键智能美化”功能,对审核宣传内容的规定置若罔闻。此外,平台还通过“不可取消订单”“高额违约金”等条款,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消费者维权艰难

揭露真相后,“照骗”的真面目大白,然而消费者若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却遭遇了重重障碍。他们需要拍摄对比照片来证明问题,申请专家进行鉴定,随后还得陷入漫长的法律争端。很多人因为过程过于艰难而选择放弃。更有严重的是,有些商家和平台相互勾结,消费者的负面评价被故意隐瞒,投诉被有意拖延,甚至在退款时还被扣除费用,维权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

治理困局之策

攻克“照骗”难题,需各方共同努力。首先,法律上需明确“图片与实物不符”的判定准则,并简化消费者取证流程。例如,北京、江苏等地法院实行的“举证责任反转”措施值得借鉴。此外,平台应摒弃单纯追求流量的做法,构建“技术+制度”的双重防护机制。具体而言,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过度修饰的图片进行识别和标记,并采取设置“冷静期”等手段。

行业需自律透明

行业协会应当确立网络酒店信息发布的标准,具体规定图片处理的准则以及房型描述的误差限度。消费者若用尺子测量床的宽度,或用手机地图检查距离,会发现问题不单是商家诚信不足,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数字时代在建立信任机制上面临的新困难。唯有法律更加严厉、行业更加公开、平台与酒店更加自律,消费者才能放心实现“所见即所得”。

在预订酒店时,很多人可能都遇到过图片与实物不一致的情况。那么,对于如何更有效地规范酒店和预订平台的行为,您有何见解?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看法。同时,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