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防范已成常态
现在,我国对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中的充值行为实施了非常严格的管控措施,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属罕见。依据法律规定,各大游戏平台普遍实行了实名注册制度,并对未成年用户的充值和游戏时长做出了具体规定。比如,一些知名的大型游戏,在工作日,未成年人只能在特定时间段内玩一个小时。这些做法在制度上为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设置了障碍。
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游戏和随意充值的恶劣行为。但实际情况复杂多变,仍有不少漏洞,让青少年有机可乘。
家庭作业引发难题
现在许多学校会在群里发布家庭作业,孩子们需要用监护人的手机来查看。家长们通常有自己的实名认证游戏账号,孩子们很容易就能操作玩游戏。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尤其在不少中小学中,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有使用家长手机玩游戏的行为。
家长们为此感到烦恼,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使用账号充值的情形难以根除。即便家长设置了支付密码,孩子也可能通过不断纠缠等方式得到密码。而家庭作业与网络游戏之间的联系,成为了未成年人进行游戏充值的一个新问题。
厂商监控手段有限
游戏企业要想防止未成年人进行大额消费,必须依靠对用户行为的细致监控。平台会记录用户的操作活动,以此来判断用户是否为未成年人,并在需要时要求进行人脸验证。例如,某款受欢迎的手游会频繁对疑似未成年人的异常登录账号实施人脸识别验证。
这种监控手段费用很高,同时还有不少风险。深入监控众多用户,就需要搜集并利用众多个人资料,这对中小游戏公司来说压力极大。而且,收集到的信息能否安全保存,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监控与隐私的矛盾
家长期望平台采用更高效的身份核实方法,但平台在收集用户信息时需遵循最少的必要原则,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矛盾。尽管人脸识别技术有助于提高识别未成年人的准确性,然而,未成年人的面部信息属于极其敏感的资料,一旦泄露,其后果将极为严重。
举例来说,数据泄露事件频发,许多人遭受了非法获取信息的骚扰和诈骗。特别是,若未成年人的面部信息被不当使用,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将面临巨大风险。因此,平台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必须有所节制。
多方合力不可忽视
厂商需防范风险,家长与学校亦应携手同行。学校需提升教育力度,关注学生动态。例如,学生常交流破解未成年人模式的方法,学校应及时察觉并促进家校互动。不少学校举办网络安全讲座,成效显著。
家长需提升网络知识水平,掌握平台功能和网络消费的相关规定。孩子若面临游戏充值困扰,家长应能妥善处理。家长不应仅将责任归咎于平台,自己也有监管与教育的义务。
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每个APP的未成年保护模式需独立开启,操作复杂,给家长监管带来不便。但国家已发布相应指导文件,规定应在移动设备上统一设置未成年人模式。若能实施,将显著提升家长监管效率。
设想一下,家长只需轻点按钮,就能为孩子开启APP的未成年保护设置,这样一来,就能省去不少麻烦。完善的制度构建对于解决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难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当前对未成年人在网游中充值的预防措施中,虽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仍有不少难题待解。对于如何更有效地协调平台管理、家长职责以及保护青少年隐私,大家有何见解?欢迎留言交流,同时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
网友留言: